说到北宋的覆亡,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靖康之耻。宣和七年(1125年)天天配资,金兵大举南下。宋徽宗赵佶慌乱之间,把皇位交给儿子赵桓,就是后来的宋钦宗。他以为换一个皇帝,或许能减轻责任。
结果事与愿违,宋钦宗比宋徽宗还要无能,他把首都汴京的安危,寄托在方士郭京和所谓的“六壬神兵”上。
很快,汴京陷落,徽、钦二帝被俘,宗室、嫔妃、公主三千余人押往北方,受尽屈辱。徽宗被囚九年,死后遗体被焚炼成油。
钦宗则在金主完颜亮的逼迫下参加马球,坠马后被乱箭射死,尸体被践踏。这样的结局,对赵氏宗室是刻骨的仇恨。
靖康之耻后,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,对金国的恨意,始终伴随着赵氏后代,哪怕南宋屡屡妥协,金人依旧是挥之不去的梦魇。
公元1206年,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,随即向金国举兵。蒙古与金的仇怨由来已久,早在此前,蒙古部长期受制于金,被迫进贡,还屡遭压榨。金军常年劫掠蒙古部落,甚至屠杀青壮,激起深仇。
展开剩余75%成吉思汗掌权后,第一个出兵的对象,就是金国。短短三年,蒙古人就击溃了金军四十万主力,金国防线一败涂地。
可成吉思汗并未急于彻底灭掉金朝,他把兵锋转向西方,中亚的西辽和花剌子模先后受挫天天配资,金国趁机喘息,但国力已大不如前。
金国意识到自身难以独撑,于是转头向南宋求救。这一幕颇有讽刺意味,当年金宋联手攻辽,辽国也曾向宋朝呼救,却被置之不理,几十年后,风水轮流转。
南宋朝廷对此分歧很大,有人主张趁机雪耻,出兵报仇。有人则认为继续给金岁币,让它充当屏障,拖住蒙古才是上策。
大臣乔行简的意见最有代表性,他说蒙古的实力已经远超金国,一旦金国被灭,南宋将直接与蒙古对峙,这对宋并不安全,维持现状,才有时间积蓄力量。
但这种谨慎态度,很难得到支持。对多数士人而言,靖康之耻是国耻,报仇是必须的,再加上朝廷上下积贫已久,军事无所作为已遭民怨,他们更愿意借蒙古之力,削弱金人。
金国内部对南宋态度摇摆不定,主战派认为金朝虽已衰弱,但仍有余力,可以一战。主和派则担心两线作战,引火烧身。
最终,金宣宗完颜珣在丞相术虎高琪等人的推动下,选择南侵,他们以“岁币不至”为借口,出兵二十余万,从江淮、京湖、四川三线压向南宋。
这一决定,几乎断送了金国最后的元气,当时蒙古尚缺乏攻城能力,金国若集中兵力守住战略要地,或许还能拖延。
可他们偏偏南迁,把都城从中都迁到汴京,丢掉北方腹地,削弱了回旋余地。再加上同时对宋、对夏、对蒙古多线开战,国力被彻底消耗。
1224年,金宣宗去世,金哀宗继位,哀宗无力回天,终日徘徊在逃与守之间。他曾试图南迁避祸,却导致将士离心。守将崔立索性投降蒙古,还把皇太后与嫔妃献出,换取苟安。
金国陷入绝境,粮尽援绝,军队甚至以人肉充饥。到末年,哀宗传位给统帅承麟,然后自尽而亡。完颜承麟不久也死于乱军,金朝灭亡。
南宋在蒙古大军的推动下,终于见证了金国的覆灭,孟珙等将领把金哀宗遗体的一半送到临安,宋理宗亲自将其首级置于徽钦二帝的碑前,百年屈辱,似乎终于得到洗刷。举国同庆,士人感慨“靖康雪耻”。
可喜悦很快转为危险,正如当年北宋与金联合灭辽,最后自己却被金人反噬一样,南宋与蒙古合力灭金,也埋下了新的祸根。
金灭之后,南宋失去了北方屏障,宋理宗一心想要收复汴梁,不顾劝阻出兵北伐。结果蒙古长驱直入,直接与南宋对峙,此后四十多年,宋朝陷入漫长的抗蒙战争。
北宋联金灭辽,最终亡于金,南宋联蒙灭金,最后亡于蒙。历史的相似,让人不得不感叹,弱国的外交往往不是自主选择,而是被动押宝。一次押错,就可能换来整个王朝的灭亡。
靖康之耻是南宋人心里的痛天天配资,金朝的灭亡让他们痛快一时,但随之而来的蒙古铁骑,比金人更为可怕。南宋虽然比北宋延续时间更长,但也终究没能逃脱亡国的命运。
发布于:山东省信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