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5年寒冬,李达降生在陕西眉县一个偏僻的山村。这个坐落在秦岭北麓的小村庄土地贫瘠,村民们世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。李家更是家徒四壁盘配资,年幼的李达从会走路起就要帮着父母砍柴、放羊,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。
十一岁那年,这个贫苦农家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:东拼西凑借来学费,送聪慧的李达去私塾读书。天资聪颖的李达不负众望,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私立东道中学,后又转入师资力量更为雄厚的陕西省立第一中学。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投身革命事业奠定了文化基础。 新中国成立后,李达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。1950年,他出任云南军区司令员,亲自指挥部队参与西藏和平解放,派遣精锐之师进驻雪域高原,为维护边疆稳定作出重要贡献。1952年朝鲜战争期间,他临危受命调任志愿军参谋长,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运筹帷幄,成功挫败美军的猛烈攻势。1954年凯旋归国后,他身兼国防部副部长、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三职,主导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多项重大改革。 1955年金秋,在北京举行的授衔仪式上,时年五十岁的李达被授予上将军衔。这位正值壮年的将领意气风发,在众人眼中前途不可限量。然而命运在1958年出现转折,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,李达因坚持军事训练要正规化等观点受到批判,被撤销国防部要职,调任国家体委副主任。这次职务变动使他逐渐淡出军队核心领导层,在公众视野中几近消失。 此后李达先后在国防工业委员会和办公室担任副主任,分管军工生产和科研工作。虽然仍为军队建设出力,但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。同僚们感叹,正是这次职务调整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销声匿迹,失去了参与重大军事决策的机会。动荡的六十年代后期,李达遭遇更大的人生挫折。他被隔离审查长达四年之久盘配资,期间行动受限,只能在指定地点活动,无法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。直到1972年春,在中央领导过问下才重获自由,随后入院调养身体。同年秋,他重新出山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,主管军事训练和外事工作。 1973年,李达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,肩负起长江中游防务重任。1975年转任国防科委顾问,为军事科技发展献计献策。1982年,他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,并出任中央军委顾问,继续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指导军队建设。晚年定居北京的李达,于1993年走完88年的人生历程,这位历经风雨的老将军最终安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