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古代史中,朱元璋的人生最像一部“逆袭剧”,从一个要饭的穷孩子玖富配资,到和尚、义军,再到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,他的经历充满传奇。
可就是这样一位精于算计、心思缜密的枭雄,最放心不下的,却是江山的继承人问题。
本来,朱元璋最满意的接班人是长子朱标,被群臣称赞为“仁厚宽简”,堪称完美接班人。
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,但最受宠爱、最被寄予厚望的就是长子朱标,朱标不仅性情仁厚,还很有政治才能。
朱元璋在世时,经常让朱标参与政务,简直就是大明的“副皇帝”。
洪武二十五年,朱标骤然病逝,年仅三十六岁。《明史》记载,朱元璋悲恸欲绝,甚至一度感到江山后继无人。
朱元璋只得让皇太孙朱允炆接班,老朱本以为这样安排万无一失,却没想到,等他一撒手西去,大明王朝很快就被“靖难之役”的烈火推到悬崖边。
展开剩余72%这一选择表面是“爱屋及乌”,实际上也出于对其他儿子的顾忌玖富配资,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兄弟争位引发内乱。可惜,他的这个决定,成了埋下靖难之祸的第一颗种子。
有人会问,朱元璋既然担心藩王造反,为什么不趁自己还在世时削藩?其实他早就动过手。
他在洪武年间封了二十多个藩王,几乎每个儿子都分到了地盘。但这些藩王的权力几乎是“虚的”,藩王不得随意离开封地,而且封地里的军队虽名义上归王府,却由朝廷派人掌握调度,地方官员的任免、财政收支也全由中央控制。
换句话说,这些王爷过得富贵,却像被“圈养”,既不能掌控军政,也无法插手地方事务。朱元璋甚至专门设监察体系,防止藩王培植私人势力。
所以,在朱元璋看来,这些藩王已经“被拿捏得差不多”,没必要再赶尽杀绝。只不过,他没想到,一旦换上一个年轻皇帝,这些被压制的力量就会成为隐患。
朱允炆继位后,延续了祖父“中央集权”的思路。但他年轻气盛,缺乏经验,在黄子澄、齐泰、方孝孺等人的建议下,贸然启动削藩。
削藩的初衷没错,可操作上却出了大问题。他先拿湘王朱柏开刀,直接废除王爵并逼死对方,这一举动立刻引发其他藩王的恐慌。
燕王朱棣更是心知迟早轮到自己,被迫以“清君侧”为名起兵,发动靖难。
从兵力对比看,建文帝并非毫无胜算。朱棣起兵时不过区区八百府兵,大多数藩王保持观望。而朝廷握有正规军,京师防御更是雄厚。
可惜,关键时刻将领接连失误。尤其是李景隆,屡战屡败,最后竟直接敞开城门迎朱棣进入南京城,导致朱棣几乎不费力气攻入南京。
这场失败,既有建文帝政治经验不足,也有用人不当的结果。一手好牌,就这样打得稀烂。
从结果看,朱元璋的继承安排确实存在问题。他一生心思缜密,却低估了“太孙即位”可能引发的权力真空,藩王制度在他手里还算牢靠,但一旦换成建文帝,控制力就大打折扣。
如果朱标未死,情况也许完全不同,朱标能力稳重,威望足以压制诸王,靖难之役或许根本不会发生。
但历史没有如果,朱允炆最终成为牺牲品,而朱棣则以“清君侧”夺下皇位。
从朱允炆的失败,可以看出,如果缺乏魄力和用人之道,也难以驾驭全局。
朱棣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玖富配资,才在风雨中逆势而上,开创了“永乐盛世”。
发布于:山东省信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